走过两年牛市的债券市场,如今进入了多事之秋。
一方面违约风险频繁“引爆”,另一方面,监管层开始严密监控债市杠杆水平。最近有几则新闻引起关注。
1,4月18日,据财新报道,监管部门开始研究银行间债市杠杆率监测体系。
银行理财资金的高收益率要求,迫使债市投资不断提高杠杆率或者降低评级要求。监管部门将研究制定银行间债市杠杆率的监测体系,以更充分把握债市情况。“监管不排除以后会设立合理的杠杆率。”一位银行相关人士对财新记者说,现在各类资管的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操作也亟待监管制定统一规则。
2,3月28日,中国基金报报道,监管层再次书面调查债券杠杆,基金专户委外资金成调查重点。
一份来自监管层的债券杠杆调查表下发到多家基金公司,要求各家公司按上交所、深交所、银行间分别统计债券持有规模和回购融资余额。这也是去年底中证登、基金业协会、央行调查基金公司专户和子公司债券杠杆情况以来,证监系统再次摸底相关情况。
深沪多位固定收益人士认为,考虑到公募有债券杠杆不超过140%的明确要求,此举意在摸清基金公司专户中委外资金的杠杆情况。“这并不能证明有杠杆泡沫,但是一个重要信号,说明在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监管层在密切留意源源不断涌入专户的银行理财资金。不过,目前监管层还处于搜集数据阶段,具体影响还待观察和评估。”
尽管目前债市杠杆资金的总量不算太高,但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可能远超预期,A股股灾便是鲜活的案例。光大证券分析师徐高:
在去杠杆过程中,杠杆资金对整个市场的冲击力度将远大于其市场占比。以 A 股市场为例。在 2015 年 6 月初,A 股融资买入额占整个市场的交易量比重不过 12%。就算把场外融资加上,股市内杠杆资金的比重也不应该超过 20%。但这不到 1/5 的资金一旦进入快速去杠杆状态,就让 A 股剧烈下跌,并波及其他金融市场。同样的道理,尽管从债券托管量来看,基金公司在整个债市中的占比大概只有 20%,但不能低估其引发债市异常波动的能力。
在债市部分投资主体(主要为基金公司)杠杆率快速上升至高位,而债券价格与实体经济基本面又已拉开 差距的时候,债市面临不小潜在风险。正如去年 A 股异常波动所表明的那样,建立在加杠杆之上的泡沫牛 市注定难以长久,并且会在杠杆运行方向发生逆转的时候产生巨大冲击。面对债市的高杠杆,监管者或迟 或早会认识到其危害性,进而采取措施引导市场降杠杆。而如果调控不及时,未能有效释放其中的风险, 那么无序的去杠杆也很可能发生。因此,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往后看,债市因为去杠杆而调整将是大概率事件,其分别只是去杠杆过程是温和而有序,还是剧烈而无序地进行。
中国基金报则援引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风险不在于杠杆,而在于违约,关键是怕碰到信用风险事件,进而传导为系统性风险。
但目前,债市违约案例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债市利差已有扩大之势:
4月16日,据财新,因涉云峰债违约事件,上交所暂停绿地100亿元私募债发行。
4月13日,东北特钢半月内曝出三次债券违约。东北特钢称,“13东特钢MTN2”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期利息,中期票据构成实质性违约。此前东北特钢规模为10亿元的超短融债券“15东特钢SCP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
4月12日,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告称,子公司下属公司有3662万元船舶融资租赁款违约。
4月10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公告称,168亿债务融资工具今日起集体暂停交易。
4月6日,华昱能源短融券实质违约,为煤炭行业首例。
上周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行。AAA 中票 1Y、 3Y、5Y 分别上行 15BP、28BP、18BP;AA 中票 1Y、3Y、5Y 分别上行 27BP、30BP、18BP;AA-中票 1Y、3Y、5Y 分别上行 25BP、30BP、18BP。
为什么债市拼命加杠杆,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资产荒”:
中国基金报援引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表示,“为什么钱源源不断地进来?归根结底是银行资金的‘欠配’。非标资产到期了,钱肯定要配置到债券里,如果收益达不到要求,只有加大杠杆。”(来源:华尔街见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