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是如何循环的?
来源:星润资产管理  时间:2016-11-03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都是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其一方面为普通投资者提供较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大类资产的收益。

而从金融体系来说,银行理财通过吸收居民和企业资金扩大负债,又通过资产端的配置令资金流回企业,这是一个大体的流动性循环圈。

但随着资产端收益率不断走低甚至倒挂,这种循环路径也经历了数度更迭。根据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的分类,流动性循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2012-2013年的非标黄金期

2012-2013 年是非标的黄金时期,在基建、房地产、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融资需求旺盛,传统银行信贷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大量高收益的非标资产被创造出来, 成为理财产品主要的配置方向。

企业通过非标获得流动性后,在高实体回报率的驱动下,又将大部分投向了实体,但理财短久期与收益率稳定的特征仍使企业将部分资金重新投向理财,然后理财再配非标,“虚”与“实”的流动性循环初步建立。

1

2,2014-2015年的债市黄金期

2013 年后,理财资金重配非标的方式很难延续,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房地产高库存、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与基建投资的回落使企业融资需求迅速下滑,新增非标资产缩量;二是监管层连续出台8号文与127号文,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进行了诸多限制。

但同期理财规模快速扩张,增量理财资金与存量理财资金(2014-2015年非标大量到期)均面临很大的资产配置压力,理财逐渐转向债券市场,多配置城投债与产业债。在资金多与资产少的双重压力下,债券收益率迅速下降,开始出现资产收益率小于负债成本的现象。

3

3,2015年的资产负债收益率倒挂期

在资产负债收益率倒挂出现后,理财开始进行大规模委外。非银机构在拿到高成本的委外资金后(目前委外成本大约为 4-4.5%),为达到收益率要求,开始采取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的策略增厚收益,但这样收益率下的更快,非银只能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信用利差、期限利差、套息空间被严重压缩。

54



如此,我们发现在金融系统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流动性循环:银行从居民、企业与同业之间吸收理财资金,银行将资金委托给非银机构管理,非银机构采取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的策 略去配债或其他泛固收资产,理财资金再回到企业,但由于实体回报率低,企业不再投向实体, 而是把大部分的资金用于买理财(甚至产生了套利,企业发债的成本要低于买理财的收益,企业用发债的资金购买理财,不仅能覆盖成本还能获取部分收益),流动性在系统内空转。

整个过程与实体经济已经关系不大,经济基本面的指示作用大幅减弱(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对于通胀 回升、经济数据转好、人民币贬值等利空因素基本没有反应的原因)。(来源:华尔街见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