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PK:雄安新区、经济特区与经济自贸区
来源:星润资产管理  时间:2017-04-17

摘要

虽然中央政府向雄安新区承诺巨大的政策支持,但该项目成功或许比决策者想象的更艰难。中央政府尚未公开全面的发展计划。目前看来,雄安新区经济力量,战略地理位置和气候问题都不甚理想,比不上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始条件。

雄安新区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部分。在新区4月1日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股票市场一片欢腾,钢铁,水泥,铝和建筑相关股票都在上涨。房地产投机井喷,当地政府迅速全面停止房产交易。随着新区的发展,华北的经济将会走强。我们预测在2017年河北的GDP增速将达到6.7%,超过中国的GDP增速6.4%。

与其它经济特区相比

中国的“国家新区”不少,但是雄安是第一个被官方称为类似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的国家级新区。曾经,天津的滨海新区也被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天津近年经济下滑加上2015年的工业爆炸事件,滨海新区的地位有所下降。


雄安的工业基础薄弱且交通设施落后,这一点与浦东和深圳在初始发展阶段类似。雄安新区现在GDP为2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1%;常住人口100万,只约合北京常住人口的4.5%。 虽然河北省是中国的钢铁生产基地,但是雄安新区的支柱产业是包装,乳胶制品,电器电缆等轻工业。从北京到雄安的唯一渠道是高速公路,大概需要2-3个小时,没有高铁或者更发达的公共交通选择。未来雄安将会吸引大量的基建投资,因为发改委已经表态要升级当地的跨省交通网络。

但发展潜力是更关键的问题。设立浦东新区时,上海已经是亚洲重要的金融和商贸中心,金融和服务业非常繁荣,浦东的崛起得益于浦西的支持。深圳的崛起归功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城市且毗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另外中央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赋予深圳地方政府极大的地方自治权力。另外,当年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发展成本很低。而今,雄安的地价暴涨,再加上去产能导致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发展的成本已经很高。

雄安的环境和气候因素也是发展的一大阻碍。河北在努力进行钢铁煤炭去产能,借此改善区域的空气质量,但是当地污染仍然严重。此外,河北常有水资源的短缺,因为中央政府经常会将水资源转移到更需要水的其他地区。

与自贸区相比

国务院在宣布雄安新区的前一天宣布了七个新的经济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分别设立于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这些自贸区与雄安新区相比,有更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并且都已经是当地发展的引擎。它们各具特色,例如辽宁注重国企改革与高薪制造业,四川和重庆将发挥地理优势来支持一带一路在西部和边境国家的项目。

但是,这些自贸区发布的时点与雄安新区如此接近,光芒完全被掩盖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贸区优先级的衰落。从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区以来,中国现在共有11自贸区了,自贸区这个“概念”已经没有了几年前的吸引力。它们的设立本来是为了更大胆的改革,可是迄今为止成果相当有限,尤其是在金融自由化和吸引外资上。

雄安新区相比自贸区,是一种更加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方式。市场对此的强烈积极反应表明此项目具备成功的条件。尽管先天不足,但是存在机遇,真正的发展还需更多时间。

雄安新区设立的政治考量

设立雄安新区的经济动力明显,但是政治考量更加重要。由于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推进迅速(详见经济学人智库白皮书),河北省的支柱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公司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裁员。因此中央政府一直在考虑怎么抵消结构性调整带来的风险,因为毕竟“京津冀”的短板在“冀”。一种方法是增加中央在河北的投资作为政治补偿。比如,中央政府允许河北主办2022年的冬奥会,尽管从任何角度来说东北三省都是更好的选择。现在在河北设立国家级的新区又展示中央政府提振河北的决心。 

设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出于创建“标志性项目”的愿望。京津冀一体化是习近平主席主导的重大工程,而雄安新区是该计划的核心部分。对比当年,深圳特区是由邓小平和习仲勋推动的,浦东新区是江泽民和朱镕基设计的结果。雄安新区被称为千年大计,这将会成为习主席的政治遗产。



综上所述,雄安新区的前景尚不明朗。从好的方面看,它离北京和天津距离近,政府把国企和市场资源迁移到雄安的确很方便。这些初步的动作可以激励部分中央附属机构、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逐步地重新安置在新区。但是现在新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不明确。尽管政府提出要在当地发展服务业,比如金融、教育和与联网,但是初期吸引人才会很困难。高技术人才会希望有现代的生活方式,高水平的公共设施,而这些恐怕在未来十年都很难有改观。一个比较现实的期待是把雄安建设成生态城市,最终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医疗、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中央政府或许也可以顺水推舟将新区作为新的改革试点去落实困难的政策,比如财产税或者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来源:华尔街见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