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体:金融强监管不是所谓“休克疗法”,不会“引爆雷区”
来源:星润资产管理  时间:2017-05-22

随着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效果逐步显现,股市、债市出现明显波动,金融市场发展感受到“阵痛”。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刊发署名赵洋的文章称,要在创新发展中提高监管能力,在监管中推动稳健发展,构建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新格局,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

对于当前的监管加强与市场阵痛,文章认为:

当前加强金融监管、温和去杠杆的系列举措,既不是所谓“休克疗法”,更不会“引爆雷区”,而是要化解金融业改革创新快速发展中滋生的种种隐患,弥补监管短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

文章称,无论是M2增速持续下降,还是同业存单发行量降温,都被认为是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反映。而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波动则反映了投资者的担忧情绪。“市场各方对于当前金融强监管去杠杆要有稳定预期,无需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目前的这轮金融监管主要目的是解决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几年,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产品领域,以创新之名开发了不少长链条、跨行业、跨市场、层层嵌套、结构复杂的资管产品,各类“通道业务”流行。这些产品或交易模式往往结构复杂,透明度较低,一方面容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递,增加金融体系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滞留时间延长,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

当前加强金融监管、温和去杠杆的系列举措,旨在对金融体系进行“在线修复”,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此前在市场明显调整之时,新华社也曾发文称,当今金融市场的乱象不是短期内被“创造”出来的,风险点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整治这些乱象、处置这些风险点不能过于急切,“不能因处置风险而发生新风险。”

中国央行也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时报》文章还指出,除了金融业本身存在问题以外,当前的监管格局也存在问题:

有关方面曾一度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分业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模式的不相适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前在对中国金融业进行评估时就明确指出,我国金融业监管与发展存在冲突。文章援引此前业内专家的观点称: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我国监管部门习惯于将自己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充当被监管部门的“父母官”,兼有发展本行业和监管的职能,导致发展与监管不分。此外,地方政府往往更是注重强调“促进金融业发展以推动经济”,而对应有的监管职责和“金融风险防控”重视不够。

对于如何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上述文章提出四点:


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须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既要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还要在分业监管格局下,进行穿透式监管,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

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须以准确判断风险隐患为前提,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随着全球化深入,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国内经济增速下行也使此前隐藏的一些风险隐患逐步显现。既要控制增量、处置存量、打击逃废债行为,又要控制好杠杆率、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须加快完善存款保险的风险识别和处置功能,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风险化解机制的作用。不管是推动金融业去杠杆,还是强化市场机构的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治理机制,强化资本约束和内控合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需要发挥好存款保险处置平台以及各类保障基金的作用,依法推动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

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强大合力,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过去几年,部分资金“脱实向虚”矛盾凸显,金融领域资金空转、“以钱炒钱”苗头显现,这些矛盾,显然不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关键,还是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引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根。(来源:华尔街见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