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零关税背后:医保变革方向浮现
来源:星润资产管理  时间:2018-05-14

5月1日起,我国启动进口抗癌药品零关税、已纳入医保抗癌药政府集中谈价和采购和未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行医保准入谈判。政策试图通过这三项措施来降低抗癌药品费用并提高保障的深度。

从实际效果层面来看,由于癌症新特药的关税普遍在5%左右,此次关税调整对国内患者的费用压力减轻是相对有限的。要从根本上降低大病患者的负担,还是需要医保的介入,尤其是在药价谈判上发挥主导作用。

保障的缺口

长期以来,中国医保的原则一直是广覆盖低水平,虽然目前已经覆盖了超过95%的用户,但保障的深度仍然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针对部分重大疾病尤其是癌症的保障相对较弱。由于中国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压低,服务性收费的保障相对完善,目前的主要缺口在药品和器械上。另一方面,药品市场长期野蛮生长,药企的研发动力不足,这导致新特药的国产化较弱。癌症的治疗主要依靠进口药品,但进口药的昂贵特性导致大部分病人用不起,延误了治疗。

因此,正是看到了保障的缺口,政府才逐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药品的可及性。除了此次降低抗癌进口药关税,从2017年起,医保开始直接介入药品价格谈判,当年有36个新特药品种纳入医保,平均降幅44%,最高降幅70%。从谈判结果来看,医保介入谈判不仅能直接将药价大幅度下降,也能直接将昂贵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彻底解决药品用不起的问题。

但是,由于中国医保资金总体是捉襟见肘的,医保对新特药纳入其体系是有着自身的战略考量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陈金甫撰文提出了“医保不能简单地跟在患者后面去埋单,或医生开什么单子我付多少钱,而是要将服务质量和药品质量作为医保支付的首要依据。”

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医保变革方向:即医保会从被动买单,变为主动采购,并评价服务的价值,根据其价值去支付。这是医保改革的总领,对于理解未来政策的走向极为关键。

中国规定药品上市两年后才能参加医保评审,这缩短了新药在专利到期之前的窗口。一些高价药因为窗口太短且没有支付通道,导致病人吃不起。如果没有一个大体量的采购方主导市场进入,高价药的适用范围可能很小,非常不利于临床效果的评估,更加导致支付方无法看到效果而决定是否纳入其覆盖范围。反过来,如果可以通过量来降低药价,高价药可能变得更能接受,使用面铺开后,效果的评估也能做的更好,惠及更多人可以促使支付方加快覆盖的评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药品价格谈判

因此,药企也非常希望能够进入医保以扩大销量并能给出更好的疗效数据。这也为医保在下一步可能推出的按疗效付费做准备。由于中国医疗支付监管长期较为粗放,对医疗服务精细化管理能力匮乏,一直无法建立有效的评估模型来对医疗服务的和药品的效果作出全面的评价。

从国外的操作办法来看,有零售药房、PBM(药品福利管理)和保险公司进行特殊药品的管理,对使用量、效果以及用户反馈进行信息评估,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这一环节还非常缺乏。如果有第三方能在具体的消息搜集、效果和用户反馈的评估上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对药品未来的定价和使用情况给出有效的参考,从而为药品价格未来的谈判、药品的使用指导和合理用药等工具的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因此,药品价格谈判是只是打开了支付方对药品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大门,未来随着工具和第三方的逐步出现,建立药品疗效付费模型,未来的药价谈判可更为有效,也有助于支付方真正的控费。

不过,随着控费链条的展开,医疗机构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从而导致原先粗放经营模式的终结,医院不得不走精耕细作的道路,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根据Latitude Health的测算,中国公立医院的药品耗材比高达38%,是一种极不经济和严重浪费的经营模式,各地政府的医改文件都已经要求降低这一比值。但如何帮助公立医院降低成本,这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市场,从合理用药开始的数据分析和实际成本的降低都只是刚开始。因此,虽然医保将昂贵药纳入了,但医院也需要做出更精细化的改革,才能真正将昂贵药纳入到患者治疗的方案中。

总之,抗癌药的一系列举措看似只是从药品价格入手,但事实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急需后端的各类配套政策和相关服务跟上,以带动对医疗市场现状的改变,从而真正收到实效。(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