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援引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人士称,外汇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创新外汇管理方式,为境内企业香港上市开辟绿色通道。而且,最近在香港上市的招商证券和邮储银行已经运用绿色通道成功引入基石投资者。
邮储银行于9月28日于港交所挂牌上市,筹资74亿美元,是今年全球最大IPO。境外投资者均为海外知名投资机构,可谓“豪华明星阵容”,包括美国威灵顿基金、瑞银欧洲家族投资者、索罗斯基金、德邵资本、奥氏资本、千禧基金等。境外机构获配售13.6亿美元,占比高达55.1%。
经济参考报援引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徐学明称,外管局结合邮储银行情况,在现有政策框架下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安排,帮助邮储银行解决了实际困难。
招商证券于10月7日成功在香港上市,净集资103.36亿港元。经济参考报援引招商证券董秘吴慧峰称,招商证券应该说是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支持措施的首批受益者:
在上市项目的关键阶段,面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波动的双重挑战,招商证券H股发行面临错失最佳时间窗口,甚至发行失败的风险。后来,我们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希望取得外汇管理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外汇局对此积极应对,在不违背现有政策框架和保障国际收支平衡下,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措施。最终,基石投资者购汇5.2亿美元,帮助招商证券成功在港上市。
愈演愈烈的基石投资者现象
基石投资者,在当年红筹股IPO时被引入香港市场。当时,香港投资者还不熟悉内地红筹股,因此发行承销商会寻找香港或外资知名的大型机构成为基石投资者以IPO价格买入股票。
基石投资者需要承诺购买,且上市后锁定6到12个月。基石投资者的引进实际是对公司基本面和发展前景的肯定。
过去两年来,基石投资者占据内地企业香港IPO的份额越来越大。
据格隆汇统计数据,2015年IPO的大型国企,基石投资者占比就几乎都达到了50%以上,而2016年,这个数据基本没有低于60%的,其中邮储银行的基石投资者占比高达76.77%。
![]()
经济参考报援引业内人士称,外汇局为境内企业香港上市开辟绿色通道,一方面可积极支持境内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对于有效缓解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但基石投资者占比过高也引起了市场的忧虑。格隆汇此前指出基石投资者比例过高的问题称:
大量香港上市的国企引入所谓的“基石”投资者,与市场行为已基本无关,而是上、下游合作公司拍胸脯、“国家队兄弟”相互帮忙抬庄,甚至集团公司自己掏钱,国内买资管产品,由对方在境外去参与IPO,等于自家掏钱买自家发行的股票。
这样的结果是:IPO定价被严重扭曲,市场根本不看好,上市后股价跌跌不休,成交稀疏清淡,自身沦为僵尸股,整个市场日甚一日趋于沉寂。
有“2016年全球最大IPO”之称的邮储银行的基石投资者占比高达76.77%。但度过保荐人高盛一个月的稳市期之后,邮储银行股价很快就跌破了发行价,五天内即大跌12.61%。(来源:华尔街见闻网)